塔干伊喀湖是全世界第二深的湖泊,就在东非大裂谷西侧。穿越了四个国家,布隆迪、赞比亚、坦桑尼亚、刚果。后两者占大部分地区。 坦湖大约在900~1200万年前形成,最深处有1470米。坦湖全长2000公里,湖边的地形非常多变,形成了不同的栖息地类型。盆地由岩石包围,包含广大的沙地,南部地区甚至有特别的巨石滩、湖水经常冲击而产生大量的气泡,造就高溶氧环境。坦湖周遭的河口沿岸生长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大部分的河流只在雨季带来暂时性的水量供应,但少数几条贯穿湖泊的大河却可以明显影响穴居慈鲷的分布,使他们被分隔成数个不同形态的族群。 虽然坦湖水深超过一千公尺,但最多只在200公尺以内有溶氧,一般溶氧层都在100公尺以内,故鱼类皆生存於上层,上下层之间有无形的分隔,但当南风盛行时因为湖水被吹袭而水温降低,则会造成上下层水交流,使无数鱼因此而缺氧死亡。 坦湖鱼类是非常独特的一群,不管是在形态还是行为他们都非常具有多样性,已知的坦鱼应超过200种是特有种,已被分类、描述的特有种也有177种,少数非特有种是为他们也会生存于附近的河流中而非只单存于湖泊,其实要真正算清楚坦鱼有多少种是有困难的,因为就算不把水族品种算在内,许多鱼如慈鲷等都有许多"种群″,也就是从同一祖先或近亲种发展出许多特定区域分布的相似种而难以区分,在分类上坦湖鱼的科别很少出现在非洲其他河产鱼类上,也就是在亲缘关系上和河流环境甚少关联,坦湖中以慈鲷最具优势,原因有几个: 1 湖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具有对盐类容忍度较高的次级淡水鱼类(如慈鲷)反而容易被保留。 2 慈鲷具有封闭式泳鳔,可以在血液中积存空气而不必到水面吸取空气,如此一来幼鱼在无水生植物遮蔽的坦湖中,就不必为了吸取空气而冒险游至水面,遭致掠食者的攻击。 3 慈鲷会完善的照顾他们的后代,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多数慈鲷会保护卵,甚至以口孵方式进行,这些行为能提供完善保护及充分供应氧气,这也是他们至今仍能好好存在于此的原因。 根据对卵的繁殖形式可以将坦湖慈鲷分两大类:基质繁殖及口孵繁殖。 基质繁殖是比口孵原始的类型,但在演化上他们仍没有太大改变,岩石基质或贝壳是他们栖息、产卵孵化之处,代表性鱼种是N属(新锦丽鱼属)的鱼,如黄天堂鸟。 口孵慈鲷是以口当作孵卵及幼鱼场所,如此可以避开众多掠食者的觊觎而增加存活率,但他们必须具备特别的倒退技巧才行。 摄食行为也是慈鲷生存的要件,最基本的是底食性鱼,他们通常靠近底质生活、觅食或躲避敌害,慈鲷的摄食器官通常和他们的食物息息相关,在某些地区这是他们成功演化的主要关键,像大颚可以攫取食物,而慈鲷通常具在食道有第二副颚称为咽喉齿,是由骨板及齿组成,能进一步处理食物。 坦湖慈鲷食性也是特别值得一提,因为一般河产慈鲷大概只有无脊椎摄食者、藻食者、碎食性者而已,但在坦湖中的慈鲷却不只如此,还有更特殊的食性,如食鳞性、食海绵性、卵食性、藻类刮食性、泥食性等,这种高度分化的食性是因为他们周遭特定的生物基底及被限定在特定栖地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