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581916
- 精华
- 0
- 帖子
- 449
- 最后登录
- 2016-4-9
- 注册时间
- 2014-3-5
三湖慈鲷 举 人
鱼 圣
龙币
- 1102
兑换福利
|
本帖最后由 马奔奔 于 2015-5-16 18:05 编辑
真菌性病原即是一般饲养者俗称的水霉,不过依据发生部位与原因的不同,可以将造成湖产慈鲷感染真菌性病原的症状,区分为较不容易显露于外的鳃霉病,以及多出现于各鳍末端与体表破损处,外型一如绵球般的水霉症。
主要以感染鳃部为主的鳃霉症,主要发生于个体久处于低溶氧与优养化的环境,此外当水质中存在过多的悬浮颗粒,或是饲养水槽中长时间未进行相关清洁与水质更换,环境持续老化也很容易造成个体罹患鳃霉症。在感染初期,真菌菌丝虽大量增生,但并未到达完全影响鳃部功能的影响,因此罹病个体的初期症状,仅为呼吸较为急促,同时两侧鳃盖的开阖幅度不一;而如果此时未加注意并积极从事相关治疗,伴随而来的往往是个体在进行相关病灶的触压观察时,鳃部会有掺杂血丝,或是大量污黄色的粘液性物质流出,而观察鳃部组织,则可发现受感染的鳃部会有明显充血、出血、大量分泌粘液,鳃丝颜色不但呈非健康性的暗红与失去光泽,且鳃丝明显肿胀。而随着病情持续恶化,还可发现鳃丝出现溃烂与缺损的现象,此时鳃组织不但因大量出血导致贫血,同时鳃丝也随之褪色变白。
而另一种的真菌性病原感染则多出现于体表、各鳍基部或末端,以及具有明显开放性伤口等相关部位。这种出现于体表或鳍部的水霉感染,多半在外型上呈现棉絮或绵团状,同时多先会以单一或局部的区域出现,然后逐渐扩散。造成个体于体表或各鳍感染水霉的主要原因有二,一为个体久处于低温的环境中,另一则为个体在因捞捕、捉取、竞争或打斗的过程中,因体表出现明显的开放性伤口,而导致病原趁隙而入并造成相关伤害的二次性感染。初期症状看似轻微,多仅有突出的白点或棉絮状构造,然而如果放任不加治疗,不但霉菌感染的范围会逐渐扩大,同时还多会造成病灶部位周围的溃烂与组织坏死,甚至引发相关的烂鳍、烂尾、出血性溃疡或是坏疽现象。
对于鳃霉症或出现于体表感染水霉的相关处理,前者由于病原直接对个体的代谢系统进行损害,因此在一旦发现后,必须立即的加以治疗;而后者则因为对个体的伤害不如前者,虽说饲养者可藉由提升环境温度或隔离罹病个体的缓和疗法,进行相关处理,但是却不代表对于这种在病情变化上较显缓慢的相关感染疾病,可以采以放任或掉以轻心的态度。对于鳃霉症的处理,建议可以使用市售专门用以治疗个体罹患鳃霉或烂塞病症的相关药剂,当然也可以使用诸如优碘、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等药剂进行处理;不过在自行以药剂处理时,除须留意剂量的安全范围与药剂本身所具有的毒性以外,也须针对部分对特定药剂呈现敏感的物种多加注意;一般而言以优碘处理鳃霉病,建议使用剂量为0.1~0.2 ppm,而四级胺中的BKC或是海亚敏(Hyamine),则分别建议使用0.5~1 ppm,进行相关的药浴处理。而对于出现于体表的水霉症感染,多建议使用甲基蓝或硫酸铜进行药浴处理;前者为一种具有深沉蓝色的染剂,遇光具分解性,而后者对于脊椎动物则多具有明显毒性。因此在投用剂量的使用上,前者多以无光照、移除造景物与水生植栽,伴随加强打气及提升水温的环境状况下,以2~5 ppm进行药浴。至于硫酸铜则多建议仅以0.2~0.5 ppm的剂量,进行短时间的药浴,并在重复投药时必须进行适当比例的流加水,以免造成药性浓度的明显累积,进而对于饲养生物造成伤害。
|
-
总评分: + 13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