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与搭配的要求
三湖慈鲷的混养,不是简单地将慈鲷往鱼缸里一扔就完事了,要考虑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着混养的和谐和成败;也会让你更深地去了解三湖慈鲷。
1. 习性 所谓习性,即长期在自然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如凶悍程度、活跃程度、领地观念、觅食习惯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各地域特点,造就了很多三湖慈鲷的习性都不尽相同。
2. 食性 三湖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所以食物单调且匮乏,水生植物稀少。一切可以利用的如植物(主要指藻类)、甲壳类动物、昆虫及其幼虫、无脊椎动物(水蚤等)、浮游植物、浮游生物、鱼的鳞片、贝类、鱼、各种腐败有机物,都可以成为三湖慈鲷的食物。但由于栖息地类型不同,上述可以作为食物的资源分布也不同,造成了慈鲷的食物结构也不同。食性可分为以下有三种:
植食性:主要是藻类为主,也食浮游植物和浮游生物等。马鲷中岩栖类(Mbuna 类)大部分,坦鲷中的蝴蝶类(Tropheus)、龙王鲷类(Petrochromis)、坦鲷岩栖类(Pseudosimochromis),维鲷中的Neochromis属、Enterochromis属和少部分Haplochromis属。人工环境下可以喂慈鲷素食饲料,不能喂丰年虾。
杂食性:所谓杂食就是什么东西都吃。但三湖慈鲷的杂食性还是有偏向性的,比如马鲷中的部分岩栖类(Mbuna 类,如Cynotilapia属、Labidochromis属和Petrotilapia属)、坦鲷中的虾虎类(即狐狸类)虽然是杂食性的,但是以藻类为主。而维鲷中的Paralabidochromis属、Pundamilia属虽也为杂食性,却是以肉食为主。人工环境下可以喂普通的人工饲料,不一定要专注慈鲷饲料;尽量不喂丰年虾。
3. 体型 三湖慈鲷体型大小不一,尤其是坦湖慈鲷。根据鱼的体型大小,大致可分为:
上述的尺寸分类中,每段尺寸为一个数量级,所以总共有5个数量级。在考虑习性和食性相似的情况下,上述同一个尺寸段(即同一个数量级)的慈鲷可以混养。如果性情比较温和且食性相同的慈鲷混养,上述的尺寸段可相差一个数量级。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将条状慈鲷(如大部分底栖类、剑沙类等)和六间等体型硕大的慈鲷混养,否则很可能成为食物。
4. 栖息方式和繁殖环境 自然栖息方式主要有基层和洞穴,洞穴包括石头缝隙、岩洞、空贝壳等。在人工环境下,通常用沙子作为基层,而将空贝壳、陶瓷罐、花盆和带孔穴的装饰物作为洞穴使用。这样,在混养的环境下,体型较小的慈鲷依托洞穴,就可以和体型较大的慈鲷混养了。
对一些有繁殖要求的混养,洞穴繁殖可以和开放式的口孵繁殖相结合,即在一个鱼缸里,可同时存在几种繁殖方式。
显然一公多母、少公多母更有利于慈鲷的繁殖。尤其是鱼缸容量较小的情况下,更是一种很好的即可以观赏又不误繁殖的方法。如果你只追求繁殖的,那一个缸里只饲养一个品种是最理想的。
综上所述,混养的最佳原则是:习性一致、食性一致、体型一致(指数量级)。在习性不一致的情况下,保证食性一致。在凶悍程度相差较大时,用体型大小来进行平衡。同时,巧妙地设置鱼缸的装饰物,既作为繁殖所需,也作为庇护场所。 |